师德,你的诠释如此厚重

频道:班级工作 日期: 浏览:1084
“师德是什么?师德是石,敲出教育的星星之火;师德是火,点燃学生希望的灯!”

  鲜花簇拥的演讲台上,北京教育学院青年教师张红如此深情地诠释道。

  在9月5日至6日举办的首届全国青年教师师德演讲大赛这个舞台上,师德——这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,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,引发人们进一步的思考和感悟。
    在突如其来的生死抉择面前,他们将对学生的爱凝成了永恒——危急时刻的壮举,正是教师们长期积累的师德的体现,是对责任最忠诚的担负

 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:28岁的桑杰顿珠是西藏墨脱县背崩乡西让村教学点的老师。墨脱是全国惟一不通公路的县,山高谷深的西让村则只有一条泥路与山外相连,而且每到雨季,一路上塌方泥石流接连不断。

  2006年9月1日,桑杰顿珠接到通知,要求各村教学点老师带领学业已满的学生到乡小学报到。9月2日清晨,桑杰顿珠带着7名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出发了。在经过一处塌方频发地段时,桑杰顿珠先帮学生和家长们依次安全通过,当他最后一个往前走时,山体突然塌方,泥石流滚滚而下,瞬间就被冲入路边的河沟里。当人们把桑杰顿珠从泥石流中挖出来时,他睁开鲜血模糊的双眼,留下了最后一句话:“学生们怎么样了?”

  “学生们怎么样了?”这是一句多么平常而又真切的牵挂,但在其背后,却是桑杰顿珠对师德最壮烈而生动的践行:灾难面前,哪怕舍生亡命也要为学生撑起生命的晴空!而在全国1151万专任教师队伍中,有如此风范者又岂止桑杰顿珠?!

  天灾降临,重庆市开县的学生何其不幸:2003年岁末的特大井喷事故,被毒气包围的10879名学生命悬一线;2004年的“9·4”特大洪灾,被洪水围困的9479名学生危在旦夕!

  老师同在,这些学生又何其有幸:所有老师自始至终和学生在一起,抱定“有我在、学生在”的惟一信念,在与毒气和洪水的搏斗中,创造了在校受困学生全部安全转移、人员无一伤亡的奇迹!

  事后,一位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:在那个是生是死都不知道的时候,没有哪个会想到什么英雄主义和荣誉得失,只是觉得学生在我身边,就是我的孩子,保护他们是我的责任。

  是啊,正是信守“保护他们是我的责任”的承诺,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教师殷雪梅用生命书写了对学生最后的爱———那是2005年3月31日的午后,一辆飞驰而来的轿车冲向正在去电影院路上的小学生队伍,危急中,殷雪梅张开双臂,奋力将正走在马路中央的6个学生推到了路旁,自己却被撞飞到20多米外……

  象牙塔里的教育工作本该是宁静平和的,然而,在突如其来的生死抉择面前,他们却将对学生的爱凝成了永恒———危急时刻的壮举,正是教师们长期积累的师德的体现,是对责任最忠诚的担负!

  从某种意义上说,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,不仅仅是因为它向上和向善的美好目的,更因为教育意义上的好不单单指好的内容,还包括合乎伦理意义的行为方式

  吉林省东丰县小四平镇太阳村有一座木头浮桥,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,这座普通的小木桥可是有来历的。

  原来,太阳村有一条溪水,平常的日子里,行人只要踩着石头就能过;但当溪水涨起来的时候,就必须跋涉了。每当这样的时候,村民们都能看到,上下学时村小学老师王桂荣总要把年龄偏小的学生一个个背过河,虽然她自己是如此的瘦弱。

  久而久之,村民们感到过意不去,便集资动手在溪上建起一座木头浮桥,并在桥头刻上“尊师桥”。多少年来,经过了数不清的风霜雨雪,桥上的木头换了一茬又一茬,木桥始终坚固;“尊师桥”三个字的油漆被村民们刷了一遍又一遍,字迹始终那样耀眼清晰。

  学生们知道,周边群众也知道,“尊师桥”这三个字镌刻着群众对王桂荣老师难以表达的敬意,更蕴含着王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。

  古希腊人曾经这样说,一切教育都有两个根本目的———使人聪慧,使人高尚。显然,师德的情怀首先来自对这一教育事业本质的理解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,不仅仅是因为它向上和向善的美好目的,更因为教育意义上的好不单单指好的内容,还包括合乎伦理意义的行为方式。

  今年7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教授刘连寿,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,但在他长达55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,始终没有脱离教学第一线。即便今天,这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仍然站在教学一线的讲台前,给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。

  在刘连寿看来,对教师来说,学生永远是主体,站三尺讲台、育四方桃李是为人师的根本,无论你取得多大的成就、有多高的地位,在学生面前就该“俯首甘为孺子牛”。

  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。重庆市开县北斗小学的刘念友老师谈不上有多么高深的学问,但他的以身示范却让学生对他的追随如同云翔而影从。

  这位30年来一直辗转在北斗乡多个偏远村小的山村教师,自有一套启蒙教育的方法:清晨,他带着学生一起朗读;傍晚,他站在山梁送走最后一个学生;下雨天,他一个一个把学生背过山沟;下雪天,他从山脚到山顶把学生一个一个接到自己身边;每到一所村小,他都带领学生和家长自己动手修厕所、盖教室、做桌凳、平操场,使村小总能成为那片山梁一道亮丽的风景!

  为了找钱给困难学生垫支学费,刘念友想尽一切办法,在靠有限的工资不能维持下去的时候,他利用假期修公路、跑摩的,甚至悄悄到大山深处的矿井,在1500米深的井道里挖煤挣钱。

  没有抱怨、没有退缩,用双肩扛住生活的艰辛,用双手捧出对学生的真爱。刘念友,以草根一样的精神、用人性最本真的底色展示了教师最本质的伦理精神———为人师表的榜样精神。

  用大爱做小事情,是教育事业最真实的生活写照。真正发自心底的师德绝非来自外界的灌输,而是教师们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岁月里渐渐用心感悟出来的真谛

  “女儿的童年将在蹦蹦跳跳中远去,学生的青春将从追逐打闹间溜走,那么,我的青春应该为谁停留呢?作为母亲和妻子,我真想更多地陪伴家人、善待自己;然而,作为教师,我只能一次次地选择学生。”

  这段话摘自广东实验中学楚云老师的一篇日记。作为初三年级的班主任,为了早早赶到学校去辅导早读,她连女儿“送我到幼儿园”的愿望都不能满足。

  这就是师爱。“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,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!”然而,正是这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,无私、广泛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,夯实了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,成就了师德的核心。

  作为河北省邯郸市聋哑学校的老师,孙玲玲走进孩子们无声的世界的秘诀,就是“用爱心和真诚去梳理孩子们的身心。”

  刚入学的聋哑孩子既不懂语言又不会手语,环境的改变让他们脾气暴躁,孙玲玲就像妈妈一样去关心照顾他们的生活:冬天学生的手冻裂了,她打来热水让学生泡手,再用护手霜给孩子们抹上;有些孩子大便干结,她买来开塞露亲自给孩子们用上……就这样,孩子们终于“亲其师,信其道”。15年来,令孙玲玲倍感欣慰的是,她带过的学生都成为残而有为、自食其力的劳动者。

  用大爱做小事,是教育事业最真实的生活写照。真正发自心底的师德绝非来自外界的灌输,而是教师们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岁月里渐渐用心感悟出来的真谛。

  现年70有余的沈阳音乐学院视唱练耳专业教授关明恕耕耘教坛50余个春秋,可他从30多岁起就因患眼疾而近乎全盲。多少次,他给女儿炒的菜中混入了杂草;多少次,因为看不清而跌倒。然而,关老师却能清晰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声音,无论是谁,坐在教室里他都会准确地叫出名字,甚至知道课堂上谁在搞小动作,谁没有认真听讲。

  为了不因自己眼睛问题影响教学质量,关老师“发明了背谱教学法”,就是每次讲课前,请人把教学内容弹奏几遍,靠听力记录下来,再将内容全部背下来。为此,他几乎没有休闲娱乐的时间,即使在散步时也边走边背谱。半个多世纪,关老师就这样步履维艰地一路走来。

  正如有学生说的,关老师不是用眼睛与大家交流,而是用他那颗有着高度责任感和博大之爱的心去认知每一个学生,感受每一个学生。

  师德固然有可歌可泣的典型,但更多的表现却是植根于普通、平凡甚至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中一个个亮点。

  许许多多的普通教师可能终其一生,都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,但他们在无数个平凡日子里所付出的点点滴滴:一个温暖的微笑,一个关爱的延伸,学生面对挫折时不失时机的鼓励,学生面对成功时饱含爱意的提醒……都折射出师爱博大的情怀。

  让师爱在平凡的事业中闪光,必将锻造出不朽的师德之魂!